台灣食農教育鄉村旅遊長期發展成功不可或缺的軟件推手!
食農教育一詞 源於日本
“食農教育”一詞的產生,起源於日本食育基本法的立法,此一詞雖然是出自日本,但只是把在全世界各地具有相同觀念的運動匯集成此一專有名詞而已。而在全球此一社會運動之理念建立,和美國、歐盟國家的營養教育、源自於意大利的慢食教育(slow food education),以及日本2005年立法施行的食育運動,都有很密切的關係。
食農教育內涵
足見中國敬天惜物的感恩情懷
食農教育雖然行之有年,但它的定義是甚麼?目前還沒有一個共同的定義。在此引用台灣農業推廣學會2016年出版“當筷子遇上鋤頭—食農教育作夥來”手冊,定義如下:
食農教育是一種強調“親手做”的體驗教育,學習者經由親自參與農產品從生產、處理,至烹調之完整過程,發展出簡單的耕食技能。在此過程中,亦培養學習者了解食物來源、增進食物選擇能力,並促進健康飲食習慣的養成。另外,透過農耕的勞動體驗,可培養學習者對食物、生產者和環境的尊重與感恩,並激發其生命韌性和堅毅性格。
以此定義內涵,足見中國敬天惜物的精神內涵,中國自古即以農立國,即有珍惜愛物,民胞物與,感恩天地的優良精神及情懷,食農教育的衍生,可說是泛城市化的現代人,對快餐文化所產生的反思與深耕土地、綠色產消、地產地消的理念落實及具體作為。
三大系統 推動落實
台灣也已於近年引入食農教育的觀念,目前已有很多各級學校正在實施,許多農會、非政府組織和小區也在推動,著有成效!現如今台灣推動食農教育的系統可概分成三種,首要大宗來自農業部門。
農業部門 運用專業 培訓深耕
農業部門主要推動單位為農委會農糧署、四健會、地方農會等單位,有時還包括小區組織、地方農友農場,他們透過“農夫老師”進而走入學校、從事食農教育,像台南後壁菁寮國小便是透過無米樂小區共同推動。
另外,如四健會所舉辦的“食育小學堂營隊”及“食育小學堂種子教師營”,食育小學堂即以國小學童為對象,作為食農教育的基礎紮根工作,種子教師營則以對食育倡導有興趣之大專生及志工為參與對象,培訓作為辦理“食育小學堂”營隊的種子教師與指導人員,培訓主題涵蓋糧食安全、食品安全、在地消費、健康飲食餐盤、水資源等食農教育概念,讓大朋友、小朋友於活動體驗中引發學習動力,並更深刻認識平日所吃食物的來源,烹煮及栽種方式,愈發懂得珍惜。
地方縣市政府倡導推動
另一套系統則是地方縣市政府自辦,然而各縣市政府資源不一,方式也不盡相同,各有特色!如宜蘭、台南都透過地方自治權限立法、推動,而新北則提供許多各項計劃推廣校園農場、魚菜共生、烹調活動等,台北市則透過產業發展局、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編寫教材執行。
新北市政府在2015年設立“綠色生活館”,作為推動食農教育的平台,規畫了花台種植、堆肥教學、親子廚房、導覽活動、食農之旅等活動,都是一般民眾可親近運用的資源。
各級學校 結合小區資源 落實食農教育
第三種則是由各級學校發動,通常會結合縮短城鄉落差、偏鄉小校困境的特色課程辦理,即所謂的“翻轉教育”。
如台灣校園近年興起一股“食農教育”風潮,如雲林縣虎尾鎮光復國小73位學生,每個都是新世代的小農夫,在校長用心的經營下,活化校園中原本荒草叢生的閒置空地,運用學校與小區的力量結合,將空地定位為“教育農園”,讓孩子們可以親自栽種,親自照顧。
每每有外賓參觀時,你可以聽到這群孩子用中文、英語,甚至是日文來迎賓,一邊介紹校內教育農園裡的作物,一邊用iPad掃描QR Code和AR擴增實境做導覽,孩子們親自介紹自己所栽種的農場蔬菜時,臉上洋溢著自信滿足的表情。
除此之外,學校每週會安排一堂農事課,學生親手種地瓜、大頭菜和木瓜,收成之後,作為營養午餐的加菜。因為這樣的影響,其校長更提及“現在颱風來之前,孩子不像過去那麼盼望放假,反而擔心農園裡的菜會不會被吹毀。”,教育農園,讓孩子找回珍愛土地的心。
另外如高雄美濃的龍肚國小發給學生的寒假作業是“一包榖子”,要用一整個學期的時間種稻,隨著榖子成熟,學生和土地的連結也日漸深厚,教師把這段過程拍成紀錄片《穀子‧穀子》而廣為大眾所知。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的學生則爭取到一處校內閒置空間,成立“灶腳工作室”,以“自己晚餐自己煮”為理念,自己蓋廚房、選擇食材、下廚,並關心產地情況,實踐食農教育的理念。
食農教育 鄉村旅遊長期支撐軟件
如果你問,食農教育對於鄉村旅遊有甚麼關聯性,我必須說,是有著深刻長遠的影響!當孩子們從小有機會親近家鄉土地,了解食物栽種不易,除了懂得感恩珍惜外,更增加對家鄉土地的認同,未來除了有機會增進在地青年返鄉投入務農的意願外;二來即使未來他到了大城市工作,工作久了,因為當初食農教育素養的養成,仍然嚮往反璞歸真的田園樂趣,進而帶動鄉村旅遊遊客來源長期的推升與發展。
另外,當孩子們從小有對食物安全安心栽種的認知及素養,有助於全民對於食品生產及產地安全更多一份關心與認知,可以有效提升台灣整體食安的意識及素質,因此,食農教育不僅是一門融合生活、生命及生產的三生教育,更是鄉村旅遊情懷不可或缺的內涵之一,可謂鄉村旅遊長期發展的重要支撐軟件。
因為食農 看見孩子感恩惜福!
當孩子們針對餐點不再挑三揀四,而是能惜福感恩的吃完的時候;當遇暴雨、土石流來的時候,孩子不再幸災樂禍的只是期望放假,而是更關心人、土地及作物的是不是安全無虞時,相信,這份食農教育是成功的,且值得一直推展下去!